製作期的紀錄片

製作期的紀錄片

編輯

拍片的結束不是真正的影片完成,而是編輯(剪接)的開始
編輯的工作包括了:篩選素材、影 片,聲音的同步與編號、配樂音效、混音、插入解說等工作

編輯與導演的關係

導演與編輯剪接也許是同一人,也許是分開的
專 業的剪接可以幫導演抓住一些忽略的部份

由於記錄片常常沒有故事、沒有劇本,導演常常只是把一大堆毛片交給編輯,再由編輯從中找出故事來。

編 輯室初期的工作

拍攝過程中,毛片與記錄簿需保持同步
拍攝完成後,導演要先將所有毛片看過,讓導演對於所拍攝的影片做一次完整的回顧
再 交給編輯,並與之討論

記錄簿

為了讓影片與聲音同步的記錄(數位剪接時代已經不需要了)
第一本記錄簿:記錄初始 劇本、編輯劇本、劇本的變化
第二本記錄簿:毛片相關記錄,編號、長度、場景、主題(為了幫助迅速找到相關素材)
EX
編號 場景 長度 主題
AA1-22 3 20秒 大學生進入學校

第三本記錄簿:記錄 使用的照片,因為照片常需要支付版權費用
第四本記錄簿:記錄所需使用的檔案影片材料,列出來源與版權費等訊息
第五本記錄簿:記錄影片中的 訪談內容、對話記錄文字稿
第六本記錄簿:記錄音樂使用相關資訊及來源訊息

看似複雜的工作,其真正的價值會在後製時完全展現
如 果編輯工作是建立在很明確的詳細劇本基礎上,可以採用這種方法


編輯方法

如何架構影片?
如果已有劇本就 沒什麼問題,劇本會說明開場、中間過度與希望的結尾
如果沒有劇本,導演必須說明影片內容給編輯了解,而編輯實際上就成為此片的編劇

影 片中編劇的元素

1. 故事:找出素材中最有趣的故事,明確的主題,緊湊的故事可以贏得觀眾的注意。
2. 人物:找出有特色的人物,他們的怪僻、弱點、鮮明的特色,無論是可愛或可惡的。
3. 焦點:建立影片中的焦點或觀點。
4. 衝突:找出矛盾與衝突之處,把他們去除。
5. 簡化:刪除不必要的素材。
編輯必須先完整了解影片中的這五項元素,才可以開始進行編輯。

另 外三個編輯要點

1. 空間
給觀眾空間進入故事,讓他們有時間去想像和創造他們自己的解讀。<<從毛澤東到莫扎 特>>,運用火車旅行的影片,話語極少,讓觀眾在看到中國的景色後,自行解讀影片的意像。
2. 非線性:紀鏈片處理的是真實,但也同樣有想像空間。有時候,打斷真實去走到感覺、精神、想法、韻律...等,是非常值得的。<<奧林匹 亞>>首先似乎是按順序的方式,告訴我們誰贏得勝利。漸漸地,鏡頭轉向了在昏暗天空中跳動著的空中芭蕾剪影慢動作。這是特效,是編輯可以達到 最佳效果的實例。
3. 照片拍攝:讓靜態的照片變成有生氣的。可以融入影片的部份片段,根據片段的意圖,來考慮照片是採用全幅、變焦縮放、或是搖鏡頭等。
如,有關納粹集 中營的<<遠離尸骨>>Out of the Ashes,為了營造恐怖氣氛,採用慢慢變焦推進對準受害者的臉,逐一淡出淡進。效果非常有力。


編輯劇本

在 與編輯一起工作前,導演需要先自行看過一遍,先清楚自己的看法與印象,想表達什麼?哪些素材比較好?哪些場影比較好?哪些無法使用。
接著與編輯共 同觀看影片,由於編輯並沒有先看過,所以此時編輯的角色就像是觀眾,編輯看到的是從螢幕上反應的東西。
編輯常常能比導演更容易看到影片的優劣。
紀 錄片的拍攝,常會有無法預期的狀況,有時候原本設定劇本,在看完毛片後會想要刪掉。但有時候又會發現鏡頭捕捉到某些人物特質而原本並沒有發現。
所 以毛片多看幾次後,再與編輯大致確定影片走向,接著再重新設定劇本。
不同的劇本有不同的目的
早期的劇本只是為了爭取預算
製作期的 劇本,是為了故事架構,是導引影片走向的一個重要指南。
在編輯劇本中加入註釋,好讓編輯工作可以順利進行。解說詞的寫作與插入,通常是在編輯劇本 基本完成後再開始。

語音記錄

採訪過後,通常會將語音記錄檔案轉換成文字檔。早期是使用錄音機,現在數位設備的進步,與 影像同步的問題大致上是解決了。
將文字檔記錄在語音記錄簿,仔細閱讀後標註出將要使用的部份。開始點與結束點。

編輯過程

組 合剪接、粗剪、精剪

組合剪接
第一次將所有毛片集合,挑選出最佳素材、最佳鏡頭、場景,並根據劇本流程進行編排組合。初步審視此結 構是否合適。影片長度約是成品的2~3倍。

粗剪
真正開始對影片編輯,要考慮故事結構、高潮、和諧、節奏。
驗證故事是否吸 引人,片中的人物是否成功,影片是否俱說服力。
應注意的有:片段的長度是否合適?連接是否流暢?配合是否理想?影片是否正確傳達重點?
如 果最後影片長度應該是52分鐘,那粗剪的影片長度約是57~65分鐘。

解說字幕
幫助觀眾了解故事

音樂
紀 錄片不需使用太多音樂,因為會被認為在引導觀眾的情緒,然而音樂用得好,可以大幅提升影片的水準。
<<意志的勝利>>即 是使用音樂加強影片的效果。利用華格納的音樂來展現希望和興奮的情緒。
何時要考慮音樂的問題?
最好在粗剪與精剪之間,因為音樂的節奏會影 響剪接的節奏,所以最好在後面再進行音樂的部份。

試映
試映有時候是為了贊助商或製片要求而做的,但在試映後,可以明確得到觀眾的 反應,並根據反應進行最後的精剪。
有時候,也必須要面對可能出現的無理要求或惡意的批評做好反擊的準備。

精剪
應該算是最 後的剪接,同時也在此階段加入解說字幕與配樂、音效。
應該注意的有:影片的論點是否都很明確?是否有多餘的訊息?開場與結尾有效嗎?節奏適當嗎? 是否把握住情緒?是否能引起觀眾的注意?是否完全達到創作意圖?



解說詞(旁白與字幕)

20世紀 40,50年代,幾乎所有紀錄片都有旁白。
對於複雜的紀錄片,加入旁白解說能確保影片的完整性與嚴肅性。
旁白能對於影片加以說明,強調影 片的重點。
但不是每個影片都一定要加旁白,有時候不加旁白也不錯。

5W:Who, What, When, Where, Why......How

旁白寫作最重要的是要找出吸引人的事實,用最扣人心弦或充滿幻想的方式來表達給觀眾。

聲 音與風格

憂鬱的、嚴肅的、幽默的...風格
第一人稱、第二人稱、第三人稱

風格與語言
為聽而寫
清晰、直 接
語法和俚語
總結與修辭
簡明有力的語句
引導注意力
氣氛
特殊性與一般性
詞語的力量
解說與 採訪


成片

配樂
最後的音效
旁白
字幕與職員表
發行與拷貝